大數據殺熟,千人千面?
近來一則“大數據殺熟”的新聞引發關注,不少用戶發現,使用打車軟件出行、通過訂票網站預訂電影票,等級高的?,反而要支付更高的價格;而很少使用相關服務的“小白”顧客,卻能享受到較低的價格。
所謂“大數據殺熟”,有人將其定義為互聯網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也就是說: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互聯網廠商顯示給老用戶的價格要高于新用戶。
事實上,有很多人在網絡社區中分享了自己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在交通、酒店、電影、電商等網絡平臺上,購買同樣的網絡服務或商品,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的情況不少。
雖然許多平臺都否認自己利用大數據“殺熟”,但此類事件的吐槽和爆料總在發生。普通消費者關心的是,這類情況是否是業內普遍現象?是否利用了用戶的個人隱私數據?
至于到底有沒有,無論是“大數據殺熟”還是“認手機定價”,個人用戶就算做了幾百次測試也根本說不清,平臺就算做了也不可能承認。因為,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每個人的賬戶都可以說是一個“孤島”,他們的狀態在不同賬戶、不同使用習慣甚至不同時刻里,所呈現的推送產品或顯示的價格、優惠信息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用戶即使通過各種試驗截了圖留了票據證明自己被殺熟了被挑選了,平臺還是可以用這是不同的活動、不同的優惠、時間點不一樣等等無窮無盡的理由來自辯。
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會借助市場調查和營銷,盡可能精確地細分市場。工業經濟時代的成功企業,如福特汽車、寶潔公司、百威啤酒、可口可樂,都構建出一個成熟的大眾市場,以標準化的產品或服務來穩定贏得消費者剩余。
商家總是希望更加清楚地掌握消費者的情況,給出更加恰當的定價,更有效地榨取消費者剩余。比如航空業企業制定了相當繁復的定價機制,再加上所謂的常旅客計劃,目的就是更加清楚地掌握消費者狀況。市場細分并不總是意味著負面效應,畢竟產品的多樣化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
這類行為是否違法違規呢?目前看來這還只是一種“擦邊球”,很難界定。理論上講,商家和電商平臺都有權對同一件商品進行不同的定價,而不是全部要統一定價。但大數據殺熟確實暴露出大數據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非對稱以及不透明,此案現象以及行為應該受到嚴厲打擊。
“大數據殺熟”是不是存在,存在的話是不是普遍現象,普遍的話價差有多嚴重?沒有答案,短時間內也不會有答案。伴隨著互聯網便捷而來的是一個個深坑,是即使身處這個行業深處的人也未必能預料到或看得到的深坑,“大數據殺熟”和“認手機定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